近来,康师傅饮料业务与经销商的经济胶葛愈演愈烈,黑龙江、山东地区被曝出拖欠多名经销商费用。
经计算发现,现在触及胶葛的经销商至少有10家,康师傅涉嫌拖欠的金钱算计约3000万元,首要触及经销商垫付的推广费用、以及经销商已交的货款未发货等。
其间一名经销商朱先生标明,康师傅欠其1500万,包括垫付的800余万营销推广费,400万货款和300余万未接回账款。
朱先生称,其2月17日已到公安局恳求立案,现在还在提交材猜中。

康师傅被质疑拖欠经销商推广费用,三年替换五任当地担任人
胶葛首要触及的是康师傅当地的推广费用。
朱先生为康师傅黑龙江某市经销商,从2019年开端做康师傅署理,至今已有3年,共2000家终端。
“康师傅每年会给当地担任人2000万左右的费用用于商场。”朱先生标明,但通常是经销商“先垫付费用给终端用于陈设、搭赠和地堆”,黑西营业部担任人曾承诺,公司会供应这一部分费用。
朱先生口中的“黑西营业部”为康师傅出售体系中的一级,掌管黑龙江省西部三个城市,营业部上面一级为省级,下面一级为市级营业所。
“现在有累计800余万的垫付费用还未给我。”朱先生说,他曾向康师傅要这笔钱,公司称没有这笔费用。
朱先生标明,现在黑龙江省现已有至少十家呈现相同状况的经销商找到他,山东也有一家。
“黑龙江这十几家一共被欠了3000多万,少的八九十万,多的上千万。“
通过朱先生联系到了其间的7名,其间有6名来自黑龙江,1名来自山东。
7名经销商每人被欠的金额约为70万-100万不等,与康师傅协作时刻短至不到两年,长则12年。
被欠款原因,均为垫付费用未得到康师傅方面还款。
频频替换的担任人让欠款愈加难寻。朱先生介绍,他署理康师傅的三年间,该地担任人现已替换了五任。
据经销商朱先生、周女士、崔女士介绍,出售人员承诺的“费用“不体现在合同上,都是口头承诺。
崔女士从2008年开端署理康师傅饮料产品,2020年与康师傅完毕协作,至今仍有70万垫付费用未偿还。崔女士标明留有相关录音依据。
北京全瑞律师业务所律师黄启瑞对搜狐财经标明,依据举证规矩,经销商有责任供应依据证明康师傅欠其“垫付费用”的现实存在。录音归于依据的一种。假设在诉讼中,经销商供应出售人员的录音,该录音依据应当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法院才能确定康师傅欠经销商“垫付费用”。
关于上述触及到的维权事项及原因,朱先生标明,已于2月17日向公安立案,现在正在提交资料、做笔录阶段。
经销商称400万元货品打款后3年未发货,被要求低价“串货”冲成果
除了垫付的费用,朱先生提到的“1500百万欠款”还包括已打款未发货约400万左右。
打款未到货发生在2019年朱先生与康师傅协作初期。
2019年3月底,朱先生承认先接手康师傅在某市的商场经销权,康师傅方的业务人员不断催促其打款订货、增容仓库,三个月期间朱先生交500万现金的货款,将仓库增容到300平米。
到当年8月,朱先生共打给康师傅方700余万货款,康师傅方以“库容不行”为由,欠朱先生公司400余万的货,至今仍未发货。
黄启瑞律师介绍,假设确实存在“已打款,该发货而未发货”且康师傅又没有其他法定抗辩理由的话,首先要看两头签署的合同对处理方式有没有约好,假如有约好,按约好处理;假如没约好,经销商可以选择让康师傅继续发货并承当违约责任或许选择解除合同要求康师傅退款并承当违约责任等处理方式。
通过企查查发现,康师傅饮品的分公司也发生过类似司法案件,为康师傅沈阳公司一名业务员移用经销商货款的合同胶葛案,最终法院宣判被告康师傅沈阳饮品有限公司返还原告经销商预付货款约35万元。
此外,朱先生、崔女士均标明,在署理康师傅饮料期间,该地担任人次安排其“冲货”以结束当月任务。
冲货,又称“串货”、“漂货”,是指快消产品的跨区域卖货或许低价卖货。冲货会突破价格体系,打乱商场,因此在饮料公司通常是被严厉制止的。
但朱先生称,该地担任人曾多次为了结束当月成果任务要求其冲货到其他城市,“旺季根本每个月都冲货”。
康师傅经销形式被质疑“割外行韭菜”,新经销商货款补旧账
康师傅拓展经销商的形式被朱先生认为是“割韭菜”。
朱先生称,担任人多次找到他,以部里成果压力为由,让朱先生帮他的领导垫付货款达到成果。
与康师傅协作时刻长达12年的七台河经销商崔女士奉告记者,在协作后期,因为出售人员长时刻要求其打款帮忙其结束成果,导致库存过多无法消化,生意做不下去。
据朱先生介绍,开端他觉得做康师傅署理的时分,仅三个月就通过担任人向康师傅交了900万的货款,后来他了解到,对方之所以催他交钱,是为了添补之前退出的经销商的欠款。
另一位经销商崔女士也提到了类似的景象,在与康师傅协作长达12年时刻里,对接她的出售人员面对崔女士对费用欠款的催促,也曾“安抚”其称“会从新来的经销商那里拿钱还她”。
“内行人没一个愿意干的,都是拉外行的来做。”朱先生称,因为康师傅出售人员在当地商场的不良行为,当地了解快消品的经销商都不愿意做康师傅了,而他有多年从商经验却仍上骗局巨款,是因为“之前做互联网,第一次做快消,出于对上市公司、大品牌的信任。”
朱先生还提到,开端康师傅业务人员向他介绍康师傅饮料业务时,称一年有三百万赢利。实际上,其公司“年年赔钱“。
2月20日,从朱先生处了解到,康师傅上海总部派人于20日到朱先生所在城市与朱先生对账,对方标明会查询触及到的出售人员是否有职务侵占行为。
此前2月7日,康师傅上海总部已派总裁办的4名内控人员到该市了解过状况。
在此之前,朱先生认识的其他被欠款经销商曾去过上海维权,“20多天未能见到任何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