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丰州,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在公元3到8世纪,一直是古代泉州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朝代更迭,中原连年战乱,晋代起南迁入闽聚居于此的士族,为了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之情,每逢九九重阳,便登高北望。于是,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因而得名。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据志书记载,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的丰州,原为东安县城,也是闽南第一个置县之地。历经东安、晋安、梁安、武荣州、南安,管辖今日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直至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府治东迁十六华里至今泉州,辖泉440年之久。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1677年,直至1937年县治搬迁。
衣冠士族南迁大大地促进了泉州地区的大开发和大繁荣,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到南朝时,南安社会经济已经相当繁荣,为泉州海外贸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水路交通环境优越的九日山,见证了泉州一千多年的壮阔海丝路。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地理位置优越的九日山,也在日益繁荣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了解“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多元与包容,儒、释、道融合的九日山便是一个力证。这里建有泉州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供奉着闽南第一代海神,吸引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到访福建的外国人……
九日山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遗迹众多。其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延福寺。延福寺是闽南开山佛教寺庙,为我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的地方,是有文字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700年历史。该寺初为建造寺,经多次修复后改名为延福寺,北宋初进入鼎盛时期,曾有院落五十有四,其中二十一座由皇帝赐匾,有着千僧千尼的记载。
南朝时,今印度、尼泊尔地区的高僧拘那罗陀乘船从梁安港上岸,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拘那罗陀是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到访福建的外国人,九日山的“翻经石”,也成为中印交往的最早史迹之一。
九日山石佛(阿弥陀佛)是闽南最早的佛雕造像,清源节度使陈洪进倡镌于五代末,成于北宋初(公元965年)。
除了诸多佛教胜迹,九日山还是道教圣地,延福寺的建设史,便是九日山佛、道融合的发展力证。传说,唐咸通中(860—874年),延福寺重建大殿,僧人求木材于乐山,遇山神李元溥指点,将木材运到延福寺,直至大殿建成。因木材乃神力所运,故大殿取名“神运殿”。为答谢山神助运木材之功,在寺东建灵乐祠,并塑像供奉。北宋时,因其灵圣而被封为“通远王”。灵乐祠改称“通远王祠”,以后复将祠改庙,是为“昭惠庙”。
1053年,建造洛阳桥时,郡守蔡襄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此后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为航海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

10—13世纪,“通远王”被供奉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代海神,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
九日山既是风景胜地,也是泉州的文化高地,历朝历代的诗人墨客、名儒贤士都喜欢来此游览、吟诵,他们在九日山上寻古遗探幽、凭吊先哲,滋养出九日山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思古文化。唐时,“四贤”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相继栖隐其间,并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九日山东峰又称“姜相峰”,是为了纪念唐代德宗年间宰相姜公辅的高风亮节。姜公辅从长安被贬来泉,在东峰隐居13年,死后亦葬于此。西峰是唐代诗人会稽秦系隐居结庐之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士长隐西峰25年,称之为“高士峰”,并建有“秦君亭”。相传,姜公辅是慕秦系之名来到九日山的,互为知己的两人,多有诗文交往。
而才情富赡的一代诗宗韩偓,晚年寓居南安时,也曾数游九日山,《九日山志》录有其所作《赠九日山僧》一首。
南宋大儒朱熹也与九日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曾两度登临讲学,并题山名。如今,九日山半山腰一方摩崖石刻上镌刻着山名“九日山”,原为朱熹题写,后风化无存。现石刻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建军门提督马负书补题刊刻,附记于侧。
历代名士高僧等的偏爱,现存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共78方,九日山也因此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这里一石一字,都是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