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五里桥

五里桥--中国最长古石桥
五里桥始建于南宋,桥长两千多米,均由花岗石砌成,人们赞它“天下无桥长此桥”。当你踏上桥面的一瞬,会惊觉时光已从它身上走过了近千年,曾经的交通要道如今化为历史。
原文:
绍兴八年(1138),秦桧当权,岳飞遇害,朝廷与金议和,割地称臣,可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期。而地处泉州的安海港,帆樯林立,客商云集,一片繁兴景象。《安海志》记载“斯时,海港千帆百舸,乘风顺流,出入海门之间;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转输货物山积;市镇之繁荣,不亚于一大邑”。然而“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已然,大为民患”(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为适应海内外经贸与交通需要,大桥应运而生。以当时落后的工具设备,又是在万项波涛之上,建造难度远非现代人可以想象。据史料可查,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开始筑桥,安海富商黄护与僧智渊各鸠金万缗为助,未能完成。到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郡守赵令衿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黄逸响应,又经一年全桥竣工,榜曰“安平桥”。桥成,“隐然玉路, 俨然金堤, 雄丽坚密, 工侔鬼神”“老壮会观,眩骇呼舞”,“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未有也”(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

据历史记载,五里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十四年,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告竣。
南宋初,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发达,安海港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桥未建时,专靠舟渡,然而“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大为民患”(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船渡的艰难,严重影响港区货物的吞吐,制约了当地交通、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民众有了一个心愿:修建一座横海桥梁。
然而,要在万顷波涛上架设这么长的海桥,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么庞大的财力物力。谁来牵头?谁来出资?桥如何建?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于是,绍兴八年(1138),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捐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当时,殷实的商人群起应之,纷纷捐款用于造桥,连往来于五里桥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
20世纪80年代修复五里桥时出土的石栏,有阴刻“浯洲屿(金门)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等字,建桥合力可见一斑。
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五里桥因主持人和募捐人相继亡故而停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一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赵令衿在《石井镇安平桥记》中记载:“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
有人说,上下齐心、勇往直前,这就是五里桥的精神,是爱拼敢赢的闽南人的文化内核。
